日前一些車友挑戰瑪吉斯太魯閣登山挑戰賽,多數慘遭滑鐵盧以殘念收場,「愛上山」的老爺即著手辦理「補救」措施,以「東進武嶺;再創高峰」為掩飾美名,實質則採糜爛觀光方式重溫舊夢,並在他的福斯T5車頂加裝單車架,種種讓人心癢的舉動,讓人拒絕都難,一會功夫就形成十餘人參加的的「雪恥」團體,成員中大多為前次參加挑戰賽GG的車友,而我則是被「恭請」來督導的。
抱著既期待有怕受傷害的心情,參加這次的「東進武嶺」單車挑戰活動,早已知悉這條由海拔70m爬升到3275m,全程約80km的天堂路不易征服,前幾年雖曾騎過其中部分路段,但此次有機會再次踏上路程,依舊秉持戰戰兢兢的態度面對,由花蓮太魯閣牌坊前的台8線逆行,經天祥往觀原,在大禹嶺轉台14甲往合歡山武嶺,沒有比賽的時間壓力,用兩天時間分段實施,終究順利達陣攻克目標,再次站在海拔3275m台灣公路最頂點的武嶺牌樓,此時東俯滑雪山莊下的蜿蜒羊腸路徑,腦海浮現著過程中汗淚交織及心魔折磨情境,最終還是戰勝意志苦撐上來,不免為自己所完成的壯舉感到驕傲,畢竟我已是個半百老翁,要的不是上凸台的榮耀,也非選手創下的時間紀錄,要的只是大夥相互打氣、相互協持,一起完成目標,以一步一腳印方式細細品味這美麗寶島,過程很累,卻是值得!
太平洋的晨曦迎接著我們,有如極光般的雲彩,美麗極了。
位在花蓮太魯閣牌坊前的民宿。
整裝待發中。
遠(長)征台八線,當然要在太魯閣橫貫公路牌坊前留影,以茲證明。
遠征軍出發前大合照。
太魯閣入口的海拔為60m,要登上武嶺的3275m,連零頭都不到。
東西橫貫公路長春祠附近的知名景點長春橋,前一鎮子層漆成與周遭環境不搭的白色,經過民間輿論的反對,總算塗回原本熟悉的鮮紅色。
這不是西螺大橋,但同為花樑鐵橋也有幾分樣。
久違的長春祠,只有我跟車友Simon兩個懷舊老人前來,其他車友一溜烟的往天祥奔馳中。
台八線前次遭到蘇迪勒颱風重大破壞,原本的美景變成這個模樣。
燕子口風光依舊。
來到燕子口才早上七點多,吵雜的觀光客還沒起床,一個人慢騎在燕子口的隧道群中,細細觀賞鬼斧神工的峽谷,真是一種極大的體驗與享受。
燕子口留影。
鬼斧神工的景觀,來此騎車當然要慢慢品酌。
壯麗的太魯閣峽谷。
我的小銀駒。
換個角度拍峽谷,亦真亦假,明鏡如畫。
壯觀漂亮的道路,卻也是潛藏危機,慢騎在此還是要眼觀四面,耳聽八方,深怕山上的落石跌落。
年輕車友體能好,拼命的向上爬,只剩我們年長者慢騎賞風景。
橫貫公路九曲洞附近,因落石坍方嚴重,以開鑿隧道取代原有道路,雖然安全但卻「一點」都見不到九曲洞的美麗風光。
橫貫公路天祥段重要景點之一的慈母橋,也是錐麓古道的入口。
天祥到了。
天祥遊客中心內展出的橫貫公路歷史照片,圖為公路局梨山車站。
過了天祥就是一連串無止境的上坡,也是路程中最沒景觀的,只能埋首苦騎。
過了文山,下車舒展筋骨,順便休息喘氣,因為路途還遙遠的很。
偶爾下來推車,畢竟雙腳走在這條路上的機會不多。
底下的馬路是剛剛騎過的路段,一下爬升這麼高,感覺自己還真了不起。
西寶隧道。
快到西寶,有一段長坡,爬起來得費點勁。
從海拔60m爬升到1000m啦。
第一次見到的交通標誌牌。
海拔1117m的洛韶,是我登上保母車的地方,由這到中午進餐的地方「新白楊」還有11km。
有保母車的好處就是隨時可以「收車」休息。
總算到台八線東段重要的休憩點「新白楊」,這裡也是我們休息及午膳的地方。
過了新白楊的路段坡度已較平緩,算是比較輕鬆的路段,但是還是在爬升。
總算爬到2000m了。
2000m高度的景觀。
碧綠神木是目的地前最後休息點,由碧綠神木到觀原,只剩5.5k,其中還有3k是快樂的長下坡。
巨大的神木。
輪到我坐上保母車了,在保母車上的工作就是幫那些努力騎車的夥伴們,留下它們用力踩踏的身影。
離今日目的地觀原只剩5.5k了。
漂亮的晚霞,算是今日完美ENDING。
夜晚在觀原加油站停車場紮營,這裡光害較低,抬起頭就能見到滿天星斗及漂亮的銀河帶,許久沒觀賞這浩瀚星空了,睡前看著滿天星斗,真是一種莫大享受。
2015.9.5